第15章方孝孺:读书种子,害人不浅 (第1/2页)
高松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人人文学网rrwx.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
凶残的朱棣把方孝孺诛杀十族以后,知识分子们就开始彻底动摇忠君思想了,皇帝是永远不能当朋友去处了,伴君如伴虎,绝对不是说着玩的,即使你搞定了一只老虎,帝王之家,个个都是豺狼虎豹,一不小心,你全家就被他们给吃了。
读书的人从小都是很聪明的,方孝孺6岁就能写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
读书好的人自有读书的好处,据说朱元璋做皇帝的洪武十五年(1382),在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下,方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朱元璋非常满意。
于是赐方孝孺吃饭,朱元璋玩了一招考察方孝孺,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元璋看后非常开心,认为他学问渊博,做人也厚道,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
此后十年,方孝孺主要在家读书写作,发表了不少文章,也更有文名了。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
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这一美誉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参姚广孝的创意。
姚广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请求朱棣,称看重气节的方孝孺不会轻易归顺,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二)
但历史往往出现错觉,总觉得读书好的人政治就搞得棒,事实上,读书人的悲剧就在于,很多读书人根本不适合搞政治。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也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后来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上很多人不明白,正统的建文帝为什么被他叔叔夺取了江山,落得一个下落不明的悲剧。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端倪。建文帝的主要谋臣是他的老师方孝孺,而朱棣的主要谋士则是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的姚广孝,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法名道衍,是个和尚,其实见,其气度,就不是呆子方孝孺能够可比的了。
《明史姚广孝传》:“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于是,通过关系,他与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挂上了钩。
这个和尚不是等闲之辈,私下跟朱棣许诺,你要用我的话,我会给王爷一顶白帽子带。如此露骨的暗示,实在是胆不小。“王”之上面加一个“白”字,不就是“皇”吗?
他那时“住持庆寿寺”,但“出入府中,迹慎密,时时屏人语”。最终,在他的帮助下,朱棣得了江山。得了江山后,朱棣论功行赏,姚是第一,举朝上下,竭力推崇,甚至到了“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的亲昵程度,但是他依然做和尚,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在庙里做和尚。朱棣急了,“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知道功成身退,而且还会宽容地劝朱棣不要灭了读书种子方孝孺。最终自己也得以善终。
但是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重要谋士,他在干嘛?外患危机,他却在引导建文帝进行复古改制的尝试。还计划恢复古代井田制度。
最可怕的是,他还认为自己非常有政治头脑,开始瞎指挥,特别搞了两手昏棋,直接促进了建文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