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九十六 (第1/2页)
罗青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人人文学网rrwx.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听说颜值高的宝宝看不见我 周氏连忙道:“都是谁家小娘子?“
五娘子道:“没有咱们李家村认得的人家, 不然县里早派人来报喜了。“
周氏松了口气,拍拍心口:“阿弥陀佛,幸好我们家三娘连夜出城,不然官人和我也得担惊受怕。“
五娘子笑道:“三娘是订了亲的, 倒是不用怕采选。“
周氏点点头,目光不经意间从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身上扫过,又添了件心事。
两人一边说着话, 一边往外走,李绮节牵着姐妹俩的手,跟在婶婶周氏后面,装乖巧文静。
孟云晖低头走在母亲五娘子身边,胳膊底下还夹着皮球。
李九冬生怕孟云晖把皮球带走, 踮起脚跟, 伸手去够皮球上的彩绸带子, 嘟着嘴巴道:“孟四哥, 还我。“
孟云晖一拍脑袋,歉然一笑,把皮球塞进李九冬怀里。
李昭节忽然劈手夺过皮球,拔腿就跑。
李九冬愣了半天,气得面色涨红, 一叉腰:“李昭节!“
气鼓鼓地跟了上去。
李绮节摇头失笑, 姐妹俩一天十二个时辰,除了睡觉、吃饭的时候,其他时间就是在争吵、和好、打架、哭闹、和好之间循环往复, 也亏她们俩精力无限,能一直这么折腾。
耳边忽然响起一声问询:“三娘喜欢听戏吗?“
声音非常清晰,孟云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到她身旁,和她离得只有几步远。
李绮节心下有些诧异,不动声色退开半步:“什么戏?我只爱听渔鼓戏。“
渔鼓戏是潭州府本地的传统表演方式,开演的时候,艺人竖抱竹筒制成的渔鼓,拍击猪皮、膀胱膜或是羊皮制成的鼓面,边说边唱,唱词大多取材自民间的英雄故事、神话怪谈、传奇小说。
渔鼓戏唱腔优美,活泼生动,乡土气息浓郁,主要是唱词简单口语化,非常通俗易懂,很符合李绮节这种外来人士的口味。
孟云晖怔了一下,抬眼看向李绮节,面露疑惑之色。
李绮节莫名其妙,大大方方任孟云晖打量,我就喜欢看俗气的渔鼓戏,咋了?
孟云晖摸摸鼻尖,避开李绮节的眼神:“三娘什么时候会说官话了?“
李绮节一时哑然,这才发现,孟云晖是用官话问的,她答的,也是官话。
原来他是奇怪她说话的口音,而不是鄙视她的审美爱好。
她笑了笑,道:“四哥的官话是在武昌府学的?“
孟云晖点点头,看李绮节似乎没有回答的意思,也没接着问,自己岔开话道:“今天是中秋,金家请戏班连唱三天夜戏,三娘去看吗?“
孟云晖说的金家就是瑶江县首富金家,他家祖上不是潭州府本地人,是几十年前迁移到潭州府的外姓之一。金家发达以后,想融入本地的世家圈子,赢得本地人的拥护,每年中秋节都会自掏腰包请戏班子到镇上唱戏。届时镇上分外热闹,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摇着小船去镇上听戏,连县城里的人家也不例外。
戏班子是草台班子,三教九流都有,说书、变戏法、渔鼓戏、唱小曲、南戏、北戏,样样都能来两出,老百姓们爱看什么就演什么,从不端架子,在民间很受欢迎。看戏是瑶江县人茶余饭后最热衷的消遣方式。
李绮节摇摇头:“夜里江风大,我要留在家里陪伯娘祭月。“
孟云晖徐徐吐出一口气,笑了笑,“原来如此。“
像是松了口气似的,加快脚步跟上周氏和五娘子,没再找李绮节说话。
徒留李绮节一头雾水:秀才公,您啥意思?
正自疑惑,宝鹊忽然从前门跑进来,面色惶急:“太太,张大少奶奶来了!“
周氏脸上一僵,扭着二蓝色手绢直咬牙:李乙和李子恒还没回来,滴酥鲍螺还没备下,张大少奶奶怎么提前来了?!
张家和李家离得不远。
张家原本家大业大,光是庶兄弟几个,就有几十人口,自早年张家老太太去世后,张家便分了家。
现如今张老太爷带着长子一大家和幼女住着乡里最大的一处宅院,素净淡雅的青砖黑瓦院落,嵌了镂花窗的白围墙从竹山的这边一直绵延到竹山的那头,拢共能有好几十间屋子。
朱漆大门,油黑栏杆,张家门口一般没有家丁戍守,只蹲了两只幼童大小的小石狮子,模样并不威严,憨头憨脑倒显得有些可亲可爱。
虽然张府并不像省城大户人家那般气派庄严,但是于乡镇几百户人家来说,张老太爷可是十里八乡顶顶富裕的财主老爷。
不过财主老爷早年也是泥腿子出身,家里虽则发迹,但并不豪奢。至今张老太爷还在后院种着两亩瓜果菜苗,隔一天才许厨房炖一回肉汤。家里雇佣的仆从丫头也不多,老太太生前只有两个丫头伺候,嫡出的少爷小姐们,都是一个婆子,两个丫头。
家里掌事的大媳妇张大少奶奶时常亲自下厨,为张老太爷和张大爷张金宝置办酒菜吃食,张府上上下下平时都只穿棉衣或是布衣,出门见客才许穿衣料华贵的绸缎纱衣。
饶是如此,张大少奶奶还是能在周氏和整个乡里的妇人们面前摆谱儿,只因她是望族嫡女。
李绮节在明朝生活几年下来,已经充分认识到家世门第的重要性,这个时代宗法道德是维护社会的纽带和根本,出身名门大户的人天然比别人多几分底气。
五娘子看周氏像是有点不高兴,笑道:“府上今天真热闹,张大少奶奶也来了。“
话音刚落,几个打着辫子、穿青花布衫裤的丫头,扶着一个娇小玲珑的美妇踏进内院。
今天是中秋,张大少奶奶/头上勒着镜面轻纱抹额,穿的是八成新银泥色滚边绣月季藤蔓窄袖对襟春绸短袄,湘黄色暗花长裙,莲步轻移,由两个小丫头搀扶着,颤巍巍走到周氏跟前,眼皮微微抬起,“周嫂子。“
声音像黄莺一般,柔婉动听。
轻飘飘扫了旁边的五娘子一眼,见她面皮粗黑,穿着寒酸,便没有搭理。
五娘子不以为意,主动招呼道:“大少奶奶这身衣裳真好看!“
张大少奶奶嘴角轻轻一挑,面露鄙夷之色。
正准备避让到外院去的孟云晖眉头皱起,迟疑了片刻,没有吱声,悄然离开。
李绮节默默打量着张大少奶奶,心中暗暗道:传说张大少奶奶能整治一手好汤水,而张老太爷为了俭省,坚持要媳妇亲自掌厨,不知道这位少奶奶站在锅台前炒大菜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娇滴滴的,站都站不稳的样子。
“求亲?!“
周氏目瞪口呆,鸭卵青绣窄边的衣袖拂过黑漆条桌,差点把桌角的青花石榴花果纹茶杯掀翻在地。
“没错。“李大伯点点头,也是一脸匪夷所思,“县太爷是来为他家九郎求亲的。“
“杨九郎?“
李大伯继续点头。
“向三娘提亲?“
李大伯还是点头。
周氏皱起眉头,仔细回想杨家九郎的人品和相貌,“就是杨家那个从江南送来的九郎?“
那可是庶子啊,虽是官家子弟,但出身不光彩,无法继承杨家的产业,而且听闻他吊儿郎当,不肯读书上进,成天斗鸡走狗、不务正业,是县里数一数二的浪荡公子哥。
最主要的是,杨家五郎前脚才来杨家退亲,夜里他家九郎就上门来求亲,把他们杨家当成什么人了?
他们家三娘哪怕一辈子不嫁人,也轮不着杨家人来挑挑拣拣!
周氏揪着一张湖色手绢,在房里踱来踱去,越想越生气,恨不能揎拳掳袖,当面把杨家人骂一个狗血淋头,几步走到门前,扬声叫招财的名字:“还不快把杨家人叉出去!“
“夫人息怒。“李大伯连忙拦住周氏,提醒她道:“这可不是街坊吵架,那是咱们县的大老爷呐!“
在瑶江县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小市镇,什么知府、知州,老百姓们听都没听过,更别提见过,除了武昌府那个高高在上的藩王,县太爷就是老百姓们知道的最大最威风的官老爷。
县里富户人家养得起马匹,出入能骑马坐马车。首富金大官人家的儿郎出门,骑着高头大马,豪奴家仆在一旁簇拥开道,吆五喝六,那是一顶一的气派风流。
然而谁都比不上县太爷尊贵,他才是县里唯一一个能够坐轿子出入府衙的县令大老爷。
周氏毕竟是妇道人家,平日里最忌讳招惹是非,想起杨县令的身份,火气顿时化为哀怨:“难道就任由他们杨家这么轻贱三娘?“
李大伯叹口气,胡须一抖一抖,脸色有些难言的落寞,他们李家子息单薄,竹山那头的李家嫡支没有血缘关系,硬攀上亲戚也靠不上,唯一的男嗣大郎刚直憨厚,注定是个白身,没本事读书进举考功名。
人丁单薄、没有靠山,在家大业大又供出一个县太爷的杨家面前,李家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
三娘自小聪慧异常,在乡学里读书时,把一众男娃娃们都比下去了,甚至连那个穷秀才先生都常常被她辩驳得连声讨饶。如果三娘是个男儿身,必定能够为李家光宗耀祖,哪会像现在,只因为是女儿家,就不能抛头露面,不能科举读书,处处矮了别人一头不说,凡事都要瞻前顾后,连被杨家如此折辱,都只能打落牙齿喝血吞。
在李大伯看来,三娘比大郎更适合挑起壮大李家家业的重任,然而她注定会受妇德所束缚,无法扛下这份重担。
越想越觉得索然无味,向来优哉游哉的李大伯脸上难得露出几丝颓丧之色:“明天让丫头们收拾铺盖行李,你带着三娘回娘家去住几天,等风头过去了再说。“
夫妇俩此刻把杨家当成洪水猛兽,巴不得李绮节离他们家的儿郎越远越好。
另一头,李乙也是和大哥大嫂一样的想法。
李乙少年时在店铺里当过伙计跑腿,早就练出一副和软脾气,杨家不知礼数,先后两次折辱李绮节,他心里早就一把火烧上来,两眼烧得血红血红,几乎能择人而噬,但架子还端得住,脸上甚至还带着笑,客客气气婉拒了杨县令的求亲,顺口夸赞了杨天佑几句,才将父子俩送出门。
杨县令刚跨出李家门槛,便听身后发出“哐当“一声巨响,黑油大门被狠狠甩上了。
只差那么一点点,就能把杨天佑的衣摆给夹个正着。
朱漆铜环打在门上,荡秋千似的,当当响个不停。
杨天佑在李家摆了半天笑脸,一出门,脸色当即一垮,拍拍油里墨茧绸长衫袖子上的褶皱,冷声道:“得了,要您老人家先缓缓,等找准时机再开口,您非得今天来,看吧,李家伯伯肯定把我当成登徒子了。以后我娶不到李家三表妹,都是您老人家的错。“
哪有一家兄弟同天登门的,而且还是一个退亲,一个求亲。如果是别人家,早把他们父子乱棒打出来了,李家伯伯还算是有涵养的,没有当场和他们撕破脸皮。
杨县令伸手把脑袋上不知不觉间歪了半边的蝉翼罗方巾扶正,摇着洒金折扇,笑盈盈道:“我儿放心,你老子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青天大老爷,我亲自出山替你求亲,还有说不来的媳妇?“
杨天佑嘴角一抽,懒得看杨县令耍宝,转身即走:“阿爷,您没听到李家伯伯刚刚说的话吗?他们家三娘,不嫁咱们杨家。“
杨县令几步跟上脸色阴沉的杨天佑,向儿子眨眨眼,他天生一双小绿豆眼,这么一眨,几乎只能看到眼皮在上下翻动:“傻小子,你世伯说的都是气话,明天我派几个皂隶上门帮忙说合,他们家肯定欢欢喜喜接下帖子。“
杨天佑翻了个白眼:“您这是打算抢亲?“
杨县令一边摇着折扇,一边摇头晃脑,做高深状:“看你说的,我不过是派几个心腹体己人和你世伯说道说道罢了,怎么能叫抢亲呢?“
“行了,既然阿爷已经替我向李家伯伯表明心迹,后面的事就不劳烦您老操心了。“杨天佑摇手把伴当阿满叫到跟前,“那边的事怎么样了?“
阿满低声道:“少爷,那家人不服气,像是要告到里甲老人那里去。“
杨天佑轻笑一声,“看来他们家胃口不小。“
“听说他们在召集族中子弟,等着重阳登高那天闹事。少爷,要不要去县衙里找几个帮手?“
杨天佑沉吟半刻,“先不管他们,看紧点就行。“
主仆俩说话的声音越来越低,人也走得越来越远。
杨县令眼巴巴看着儿子走远,想追上去,又怕儿子厌烦,把一柄折扇摇得哗啦直响。
家仆在一旁道:“官人,是回县里还是回大宅?要是回县里,得赶快去渡口坐船呢。“
杨县令想了想,道:“回县里吧,夫人和天娇丫头还在家里等着呢。“
指着不远处和伴当低声交谈的杨天佑,“问问你们少爷,他今晚在哪儿歇宿。“
家仆诶了一声,跑到杨天佑身边,“少爷,官人问您今天家去不?“
杨天佑面色微微一冷,想也不想道:“不了,我在大宅那边睡。“
家仆原话回了杨县令,杨县令叹了口气,想起夫人和儿子之间剑拔弩张的敌对之势,不敢强求,带着家仆,径直回城。
在这个年代,小娘子们不能当众谈论自己的亲事,哪怕是当着亲近人的面,也得矜持含蓄。如果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婚事,必须马上找借口离开,或者当做听不懂,不然会被人嘲笑恨嫁或是不知羞。唯有当着亲父母、亲姐妹兄弟的面,才能大胆吐露心思。
同样的,除非两家的亲事谈到一定程度了,家人一般也不会把没有影儿的婚事透露给小娘子听,免得闺中儿女们敏感多思,徒惹是非。
所以杨县令和杨天佑上门求亲,然后被李乙客客气气送出门的事,没人告诉李绮节。
不过偏偏叫李子恒无意间听到风声,于是李绮节很快也晓得了。
她几乎想仰天狂笑:那个专门趁火打劫、赚黑心钱的杨九郎想娶她?做梦去吧!
李大伯正准备出门,招财把一只装满青虾的竹篓挂在毛驴背上,两个长工蹲在地下搬一只累沉沉的大口袋。
宝鹊站在李大伯身前,纤纤素手往上一抬,袖子滑落,露出半截雪白皓腕,想为李大伯整理衣襟。
李大伯眉头一皱,退后两步,厉声道:“用不着你伺候,你进去吧。“
招财和两个长工互望一眼,低声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