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九十六 (第2/2页)
罗青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人人文学网rrwx.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宝鹊年轻,脸皮薄,被李大伯当着众人的面低斥,顿时羞得面皮紫涨,眼圈一红,泪珠沿着眼角扑簌而下,咬着樱唇儿,飞身跑远。
宝珠哼了一声:“大官人不肯纳妾,宝鹊怎么还老往大官人跟前凑?真不要脸。“
李绮节摇头不语,昨天吃午饭前,她看见婶婶周氏私底下拉着宝鹊的手说了半天话,宝鹊当时没吭声,只一个劲儿地点头应和。宝鹊平时沉稳内秀,不像是恬不知耻的人,她刻意接近讨好李大伯,应该是周氏特意吩咐的。
大房一日没有男丁,周氏就不会放弃给李大伯纳妾。
李绮节走到门前,哗啦一声,抖开折扇,向李大伯唱了个肥喏:“大伯这是要去镇上?“
李大伯看到李绮节一身男装打扮,哈哈大笑,“你这鬼灵精,连衣裳都换好了!说吧,今天要去哪里耍?“
李绮节眼珠一转,挽着李大伯的胳膊,娇笑道:“昨晚花相公家的花娘子让人送口信来,说他家的腐乳霉坏了,有股子怪味。她急得什么似的,再三央求我去他家货栈走一趟,看看能不能商量出一个补救的法子。我想着大伯要去镇上的铺子里看账目,正好可以和大伯一起坐船到渡口。“
李大伯刮一下李绮节的鼻子,笑道:“腐乳霉坏了,再霉一缸就是,你去了能顶什么用?你阿爷和大郎就要回来了,等他们回来,你们一起回县里,那才便宜呢!“
李绮节不依,使劲儿摇李大伯的胳膊:“花娘子可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徒弟有难,做师父的,哪能推三阻四呢?大伯要是不放心,让招财跟着我一起进城,宝珠也跟着去,我就去花家货栈转转,晌午就能回的!“
李大伯最禁不得女娘子们对他撒娇,李绮节的声音才刚放软,他心里立刻有几分松动,暗暗琢磨了一番,觉得花家货栈和杨家不在一个方向,李绮节应该不会听见什么风声,只要她不去镇上便好,遂点了点头:“那行,记得早些家来,别在外边贪玩,免得你婶婶记挂。“
李绮节立即点头如捣蒜:“大伯放心,我都记下了!“
李大伯向长工们交待了几句,带着李绮节主仆一起出了李家村。
一路桨声欸乃,和风扑面。岸边芦苇丛深,一望无际,唯有天边隐隐约约可见连绵的青山起伏,苇丛露水未干,远远看去,像笼了一蓬朦胧的轻烟。
伯侄俩坐船到了渡口,招财把毛驴赶下船,李大伯跨到毛驴背上,鞭绳指指招财:“跟着三娘进城去,你记住了,三娘到哪里,你就到哪里,别让县里那帮混人冲撞到三娘。“
招财干脆地应了一声:“官人宽心,我常跟三小姐去县里的,从没出过什么岔子。“
待李大伯骑着毛驴走远,招财立刻卷起袖子:“三小姐,您说吧,今儿个到底要去哪儿?“
李绮节从一只绣三苗共穗的荷包里倒出几枚铜板,在招财跟前晃了晃:“记住了,今天我是李三郎。咱们不进城,走,带公子爷去胭脂街逛逛。“
招财瞪大眼睛,眼珠子差点能从眼眶里蹦出来:!
天色还早,沿街的铺子货栈还没开门。伙计们打着哈欠,取下一扇扇门板,掌柜的在柜台里吆三喝四,催促伙计们快些开门迎客。
沿河岸边三三两两缀着几个头戴布巾的妇人,一边捶洗衣裳,一边高声谈笑。
乌篷船沿河经过,偶尔响起一声促狭的呼哨,是船夫在吸引妇人们的注意力。
因为岸边的妇人们都是成群结队的,并不知道船夫调戏的对象是哪一个,于是所有妇人都自觉受了侮辱,板起脸,把棒槌敲得震天响。
船夫不以为意,继续和妇人们搭话。
妇人们对船夫爱理不理,船夫的态度越低声下气,她们的动作愈加端庄,神情愈加冷冽。
也有轻浮的妇人,故意板起面孔,高声怒骂船工,语句粗俗泼辣,一句比一句骂得狠,然而任谁都听得出她话里掩不住的笑意。
船工被骂,不怒反喜,涎着脸和妇人调笑。
妇人急得直跺脚,央求身旁的夫妇人帮腔。
其他人互望一眼,各自冷笑不语,妇人还不自知。
几个散着头发的妇人手执笤帚,在下游处的大槐树下刷洗自家马桶。乌篷船行到此处时,船夫干脆把船桨横在船头,和妇人们招呼问好。妇人们亲热地唤他名字,把水花浇到船上,看船夫被溅起的河水打湿裤脚鞋面,嘻嘻哈哈笑成一团。
乌篷船划到岸边时时,妇人们骂船夫没良心,找他讨要胭脂水粉、头绳绒花之类的小物件,船夫连声答应。
周围的人纷纷投去鄙视的眼神,那个轻浮的妇人眼神最为轻鄙——不必说,这几个刷马桶的妇人必是胭脂街花楼里的仆妇。
另一边的长街,空气里充溢着一股香甜的粥饭味道,街角的馄饨摊子、豆腐摊子、油饼摊子和馒头摊子前围满了各家的跑腿伙计。
李绮节让宝珠买了几枚笋肉馒头和金银酥,用油纸包了,一股脑塞到招财怀里:“你去胭脂街打听一下小黄鹂住在哪儿,别走西街,咱家的铺子在那边。“
热腾腾的馒头和芝麻油饼抱在怀里,香气直往鼻子里窜,招财咽了口口水,“三……三少爷,那楼里的人会跟我说实话吗?“
李绮节朝宝珠使了个眼色,宝珠点点头,从袖子里摸出一幅叠得方方正正的手巾,打开一角给招财看,里面是半吊钱,“这个给你,你别去问那些花娘,找个在顾干娘家灶房里帮忙的婆子,把半吊钱往她手心里一摁,保管你什么都能打听到。“
招财点头不迭,一径去了。
李绮节和宝珠随意找了家馄饨摊子,要了两碗馄饨,才吃几口,招财去而复返:“三少爷,找着了,就在西街背面左手第五间院子,门口贴了两张门神的那一家!“
说完话,抖抖索索掏出一只灰扑扑的汗巾子,叮当哐当一阵响,里头是剩下的铜板:“半吊钱太便宜别人了,嘿嘿,我只给那个婆子四百钱。“
看不出来,招财竟然还会讲价还价。
汗巾子上面一股子怪味,宝珠眉头一皱,不想伸手接,李绮节笑道:“得了,剩下的你自己留着买果子吃罢。“
招财喜得眉开眼笑,“谢三少爷!“
李绮节慢悠悠吃完碗里的馄饨,喝了两口清汤,才起身往西街的方向走:她怕李大伯发现自己,尽量避开西街,杨天保那小子倒是浑身是胆,竟然敢把小黄鹂安置在李家的铺子附近!
招财和宝珠一路上东张西望,生怕李大伯突然从哪个角落里跳出来,三人绕开李家铺子,从小路进了巷子,数到左手边第五间,黑油门上果然贴着两张门神,门前还糊了一副红纸对联,挂着两只红灯笼。
宝珠对着红灯笼啐了一口。
砰砰几声,招财叩响门上的铜环。
一个穿蓝布罩衣、头包花布巾的婆子走来应门,看李绮节模样俊秀,穿着体面,手上的折扇吊着一块晶莹剔透的蜡子扇坠,身边还有两个仆人跟着,一副富家公子做派,不敢怠慢,带笑道:“小郎君找谁?“
李绮节摇着竹骨折扇,一脚踩在门槛上,把县里那些浪荡公子的纨绔模样学了个十成十:“杨天保在哪儿?“
却是方才和杨天保一道进门的蓝竹布窄袖长衫少年,五官平平,鼻梁挺直,双唇纤薄,眼尾微微上挑,有些像书上说的狐狸眼。大概是眉骨生得极为挺拔端正的缘故,明明是平淡无奇的五官,硬比旁人多出几分俊朗,眉宇之间英气勃勃。
李绮节莫名觉得对方眼熟,仿佛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
可能是这少年的五官过于平常,俊俏体面是有了,但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见过之后,忘了便是忘了。
不像那日惊鸿一瞥的小沙弥,似云海翻腾间捧出的一轮明月,高居九霄之巅,光华流转间迸射出万丈银辉,世间最美丽繁华的盛景,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即使李绮节有一日垂垂老矣,忘记小沙弥的长相和眉眼,想不起他是高是矮、是胖还是瘦,依然会清晰的记得他清逸绝尘的容华和气度。
美,是不分性别的。
蓝衫少年自以为长相不凡,以为李绮节看他看得入神,得意洋洋地一拱手,像模像样地作了个揖,神情一丝不苟,但动作却有些散漫,于是英气变成流里流气:“不知那日出城的是李家表哥和表妹,多有得罪,还望表妹见谅。“
李绮节仍在云里雾里,宝珠已经认出少年来,上前两步,手指差点戳到对方鼻尖上,怒道:“是你!“
少年摸摸鼻尖,笑道:“早知道李家表妹是家中亲戚,当时真不该收你们那三两银子。“叹口气,接着道,“怪我怪我,把自家人当成外人了。”
李绮节恍然大悟,原来少年是杨家九郎,杨举人的儿子,杨天佑。
杨天佑不是杨举人的嫡子,据说是江南一个有名的扬州瘦马为杨举人生的。
杨举人少年时也爱风流,因仰慕江南文风昌盛,考中秀才后和几个同窗一道从武昌府坐船南下游历,在扬州府逗留了一段时日。他们和当地名妓来往,诗歌唱酬,颇为自得,还为此合资刊印了一本诗集。
三个月后杨举人回到家乡,当时他早已迎娶杨夫人为妻,两人自婚后一直琴瑟和鸣,恩爱和睦。杨举人南下前,杨夫人已经怀有身孕,几个月后,顺利生下独女杨天娇。
就在杨天娇周岁宴的那天,一个贩茶商人赶着一头毛驴,把一个装在竹篓子里的男婴和一条绣有杨举人表字的大红汗巾子送到杨府门前。
杨举人曾和扬州府的一位瘦马骈居过一个月,在他离开扬州府数月后,瘦马为他生了个儿子,就是杨天佑。瘦马半老徐娘,急着为后半生找靠山,才出了月子,就从良嫁人,出阁之前,她托人把还在襁褓之中的杨天佑和信物送到杨家,免得累赘。
杨家人对杨天佑的出身议论纷纷,杨举人力排众议,在族谱上添了他的名字。
杨夫人气得七窍生烟,对杨天佑这个瘦马之子很苛刻,总把他拘在家里做粗活,从不允许他外出交际。
李绮节每每去杨家赴宴,都只听人提起过杨九郎此人,从未当面见过。
为逃避选秀仓促逃出瑶江县城的那一晚,杨天佑找李子恒讹了三两银子,才把正确的路径告诉他们。
当时李绮节并不知道那个穿一身短衣缚袴、作仆从打扮的落魄少年就是杨天佑。还是李子恒眼尖,一眼认出杨天佑,之后在出城的路上,他的嘴巴几乎没停过,一直在咒骂杨天佑如何狡猾贪财、如何吝啬小气、如何刁钻古怪……
不必说,李子恒肯定被杨天佑坑过。
就因为李子恒反反复复念叨杨天佑其人,李绮节才会把这个名字一直记到现在。
她直视着杨天佑微微上挑的狐狸眼,伸出巴掌:“银子呢?“
杨天佑脸上的笑容一僵:“啊?“
李绮节合起粽竹折扇,眉眼微弯:“既然杨九哥觉得对不住表妹,那就把三两银子还给表妹好了。“
杨天佑说的不是实话,那晚李子恒分明叫出他的名字,他如果真心觉得不该趁机勒索钱财,当时就该和李子恒相认,然后退还三两银子。这时候才假惺惺地来忏悔,当她李绮节是傻子吗?
杨天佑眼珠一转,脸上现出几分惭色,真诚无比:“实在不巧,今日出门走得匆忙,身上没有带那么多银两……“
李绮节手腕一翻,折扇不偏不倚敲在杨天佑的手背上,直接打断他的话:“表哥不用发愁,宝钞我也收的,我不嫌弃宝钞。“
说完,她嘴角一勾,笑得纯良无辜。
在古代,金银、布帛、铜钱和谷物粮食都能充当流通手段,其中金银和铜钱是最常见的交易方式。银两贵重,穷苦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摸过银子,而且银两携带不便,加之朝廷本身并不鼓励老百姓使用银两,大部分老百姓平时都使用铜钱。
但对于商人来说,不论是银两,还是铜钱,都携带不便,不适合大规模交易。比如购买一座宅院,如果用铜钱交易,几大车都拉不完。甚至还出现过一条船上满载铜钱,只能换一小匣茶叶的情况。
宋、金、元时期,都曾经发行过纸币,无一例外都在王朝末年时濒临崩溃。
明朝自洪武年间也开始发行纸币钞票,面值从小到大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和一贯钱。官府规定,大明宝钞只能流通交易,不可以兑换。宝钞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代表的是朝廷的威信和信誉。
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用金银从官府换取宝钞,但官府绝不会用金银兑换老百姓手中的宝钞。
对于老百姓们来说,朝廷的信誉,还不如能摸得着的银两实在,大明宝钞不能兑换,谁稀得用?
宝钞发行之后,难以获得老百姓青睐,加上朝廷发行没有严格规划和把控,很快贬值。不管朝廷怎么努力补救,甚至于一度下令禁止银两用于市场交易,违者重罚,都无力挽救纸币大幅度贬值的现象。
民间老百姓们都不爱使宝钞,货栈掌柜不敢收宝钞,大明朝费心发行的宝钞,成了鸡肋。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宝钞一贬再贬,都快憋屈死了。
李绮节知道,杨天佑怀里肯定藏有大明宝钞。
杨天保急急把杨天佑请到金屋藏娇的小院子里,是为了向他这个以攒私房钱出名的小堂弟借钱。
而据李子恒说,杨天佑此人是出了名的吝啬小气,说起挣钱,他眼光贼亮,胆大包天,油锅里的钱他也敢伸手下去捞。轮到让他掏钱,难如登天。
作为一个名声在外的吝啬鬼,杨天佑肯定舍不得把自己攒的银子借给堂哥养花娘,多半会拿不值钱的宝钞搪塞杨天保。
事实证明李绮节猜的不错,因为在她说出不嫌弃宝钞之后,杨天佑的嘴角抽搐了两下,脸色渐渐有些发青。
周氏松了口气,拍拍心口:“阿弥陀佛,幸好我们家三娘连夜出城,不然官人和我也得担惊受怕。“
五娘子笑道:“三娘是订了亲的,倒是不用怕采选。“
周氏点点头,目光不经意间从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身上扫过,又添了件心事。
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往外走,李绮节牵着姐妹俩的手,跟在婶婶周氏后面,装乖巧文静。
孟云晖低头走在母亲五娘子身边,胳膊底下还夹着皮球。
李九冬生怕孟云晖把皮球带走,踮起脚跟,伸手去够皮球上的彩绸带子,嘟着嘴巴道:“孟四哥,还我。“
孟云晖一拍脑袋,歉然一笑,把皮球塞进李九冬怀里。
李昭节忽然劈手夺过皮球,拔腿就跑。
李九冬愣了半天,气得面色涨红,一叉腰:“李昭节!“
气鼓鼓地跟了上去。
李绮节摇头失笑,姐妹俩一天十二个时辰,除了睡觉、吃饭的时候,其他时间就是在争吵、和好、打架、哭闹、和好之间循环往复,也亏她们俩精力无限,能一直这么折腾。
耳边忽然响起一声问询:“三娘喜欢听戏吗?“
声音非常清晰,孟云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到她身旁,和她离得只有几步远。
李绮节心下有些诧异,不动声色退开半步:“什么戏?我只爱听渔鼓戏。“
渔鼓戏是潭州府本地的传统表演方式,开演的时候,艺人竖抱竹筒制成的渔鼓,拍击猪皮、膀胱膜或是羊皮制成的鼓面,边说边唱,唱词大多取材自民间的英雄故事、神话怪谈、传奇小说。
渔鼓戏唱腔优美,活泼生动,乡土气息浓郁,主要是唱词简单口语化,非常通俗易懂,很符合李绮节这种外来人士的口味。
孟云晖怔了一下,抬眼看向李绮节,面露疑惑之色。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